据传,大约在400年前,满族先人的大汗(首领)清太祖努尔哈赤率八旗子弟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临大敌不惧,受重创不馁,以勇悍立威,受部众拥戴,历时30余年,终于一统散落于东北各地的女真各部。满族入关前,长期生活在东北地区,受地域、气候及生活习性等影响,所以喜欢将各种野味就地进行烧烤熟吃。当时,原鸽(现俗称鸽子)因其繁殖快、存活率高、存量大且味道鲜美,很受官民的喜爱,成为人们餐桌上一道常见的小吃。但是,小吃是不能够登大雅之堂的。有一天,御厨肇虞曦率众师傅在给太祖烹制飞龙时误将原鸽投入其中,太祖食后很新奇地问:“鲜嫩可口,骨里透香,前所未食,此为何物?”管事御厨大惊,深怕龙颜震怒,遂立马调查,方知太祖食者乃下人所食原鸽,始知烧鸽子比烧飞龙更香更美,烧鸽子食法由此诞生。烧鸽子口味虽好,但百姓所食怎能为帝王所用,因此烧鸽子一直没有成为御用正菜,只在将相层面广泛食用。天聪十年(1636年),烧鸽子创始人为避战乱举家迁徙东北,在伊屯(现伊通)安顿下来,并将烧鸽子秘方及其整套烧制工序传给了伊通的父老乡亲作为见面礼。从此,伊通的部分满族人掌握了这一特色食品的制作工艺,并世代传承。无奈,在吃不饱肚子的年代,吃烧鸽子是一种奢望。改革开放后,人们开始讲究如何吃得有滋有味,有的传人在烤羊肉串的同时,捎带制作了烧鸽子,结果大受欢迎,口口相传,竟然使伊通烧鸽子一夜成名,风靡东三省。烧鸽子的发源地伊通的“一毛街”也是夜夜车水马龙,吃客云集。
满族是个充满传奇的民族,这也包括饮食方面。由于气候的原因,外加满族先人的生活习性,形成了烧鸽子工艺的独特奇妙之处。烧与烤是有很大区别的,烧苞米、烧毛豆、烧土豆、烧家雀(麻雀),一听就让人回味无穷。之所以称之为烧,烹制工艺使然。伊通烧鸽子多数选择优质淘汰的信鸽为原料,连皮去毛洗净,再去内脏,然后把秘制配料原汁注入鸽肉中,包上锡纸埋入炭火中烧至八成熟时取出,再用炭火明烤。少顷,一只外焦里嫩、着色暗红、香味儿扑鼻的烧鸽子就会摆到面前。此时,仅仅是这最初的第一眼,就会让你垂涎欲滴,多年不忘。因为信鸽的肌肉更加强健,所以经烧制后肉香浓郁,品质尤显上乘。伊通烧鸽子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中医认为,鸽肉有补肝壮肾、益气补血、清热解毒、生津止渴之功效。可提高人的记忆力,降低血压,调整人体机能,其保健作用明显,民间早就有“一鸽胜九鸡”一说。伊通烧鸽子在传人们的钻研创新中又多了一道新的制作工序,即在炭火将食鸽烧至十七八成熟时,再用钢签上下左右加倒立烤制,外焦里嫩,香飘十里。炭火中慢慢烤,香喷喷的烧鸽子就可以食用了。
|